◇◇新语丝(www.xys.org)(newxys2.com)(xys10.dxiong.com)◇◇

  牛顿定律我们白学了

  作者:孙滔

  牛顿定律我们都很熟悉了,大多数人有着无数推拉小木块的经历。比如第二
定律可以用F=ma表示,用文字解释就是,施加于物体的外力等于质量与加速度的
乘积。热爱物理的人都会击节牛顿的了不起,他用一个明确无疑的、一目了然的
公式替代了晦涩、拗口的文字解读。

  本文想说的不是牛顿定律本身,我想谈的是,英国人如今还是秉持着这个
“一言不合就亮出公式”的精神。

  说的就是新冠疫情。即使到了致命的新冠面前,英国人也要在数学模型基础
上来做决策。必须得承认,此次疫情期间最出彩的科学家并非灾难中爬出来的中
国人,而是帝国理工学院的尼尔·弗格森(Neil Ferguson)。

  我最近刚刚写了一篇报道《伦敦或将封城,但英国仍保留“群体免疫”逻辑,
以图避免疫情二次暴发》(文章读起来略显晦涩,题目可改为《看哪,英国人还
在抱着“群体免疫”不放》),主要谈的就是弗格森团队的工作。他们把英国能
够采取的措施都考虑进来,分类再加以各种组合,分别作出预测,最终推算出在
采取何种策略下既能削弱疫情波峰,也能避免二次暴发。

  他们计算出,在发现病例就隔离的基础上,弹性地让人们保持社交距离(如
果有必要再加上关闭学校)就可以避免二次暴发,也能避免发生武汉那样的医疗
资源挤兑。他们还计算出开启和关闭弹性措施的阈值,即一周内有100例ICU病患
时即开启,一周内有50例ICU病患时即关闭。他们还算出,以R0=2.2来计算,英
国人在未来一年内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需要生活在开启措施的日子里。

  就是这么精确。看到那些曲线图我们只有带着羡慕的赞叹。在看起来呆板的
科学家眼里,万事万物不过是一个数学模型。当然,这个模型会随着各种现实因
素改变进行调整。需要指出的是,英国政府的决策就是这么而来的。美国最新的
防疫策略改变也源自弗格森团队的建模。

  中国人就不信这一套。1月17日,弗格森团队根据已有数据推算出,截至1月
12日,武汉市估计共有1723例新冠患者。这个推算被中科院院士批评为“目前我
们掌握的情况与该模型不符”。后来的事我们都知道了,现在武汉累积确诊已达
5万。

  英国人才不去打嘴仗,大概牛顿精神渗透到了骨头里。他们用模型和中国的
院士辩论,如今已经将这份报告做到了第九版。

  某些中国科学家不喜欢数学,而是更喜欢用笼统的、甚至是莫须有的说法。
他们信口大谈疫情拐点,随口就能甩出疫情源头阴谋论。更不用说气溶胶传播、
母婴传播等等一串串神操作了。

  弗格森用的数据大都来自中国。比如他们第九版报告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即来
自中国和意大利,那就是住院的新冠患者中有30%需要重症监护。还有一个参数,
基本传染指数R0,中国的数据自然是其最重要的基础。

  也许有人说,模型只是模型,又不等于现实。说的没错,但科学研究的过程
不就是发现问题-提出假设-实验验证的反复循环吗?

  也许有人说,英国不等于中国。说的没错,但中国科学家可以建立自己的模
型,至少可以建立武汉的模型。

  也许有人说,英国人摆弄模型算什么,还不是一样疫情紧迫。说的没错,不
过他们每一步都有理有据,没有手足无措。

  别说群体免疫论不人道,他们那也是根据R0算出来的数学与生物学的联姻产
物。如果措施得当,那应该是更大的人道。即使现在措施升级,他们依然是为了
避免疫情二次暴发,骨子里仍然是群体免疫理念在作祟。

  烈火炼金,大浪淘沙。疫情本来是科学家难得的科研机会,牛顿们看到的是
模型计算,是普适的公式,想到的是用严谨试验求证出其中隐含的真理,找到繁
杂万物中永恒的旋律。那些非牛顿们看到苹果掉下来就想着果腹,顺便带货抢荣
誉,仅仅靠本能拍脑袋做决策,白白浪费了千古良机。

  综上,牛顿定律我们白学了。

(XYS20200322)

◇◇新语丝(www.xys.org)(newxys2.com)(xys10.dxiong.com)◇◇